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其他雙向型情緒障礙症

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現實的過程中,對事物採取各種不同的態度,產生各種不同的內心體驗,如喜悅.悲傷.驚恐.憤怒.不滿.欣賞.同情.失望等。稱為情感(affect)。情感的性質與個體的生理需要能否獲得滿足有關。在沙漠中沒有水喝所產生的緊張不安的感覺,就是因為人體對水的需要未能滿足的緣故。滿足了就會產生愉快舒適的體驗。同機體的基本生理需要或本能活動(如飢、渴、性活動)有關的內心體驗,多伴有比較明顯的軀體方面的變化,稱為情緒(emotion)。 情感或情緒的產生及其強度則由個體的認知評價所決定。人在動物園裡看到野獸不感到害怕,如在森林中見到野獸則立即感到驚恐,準備逃走。這是因為認知評價不同。在森林中人們認識到現實的危險是產生驚恐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和不同的應對能力。因此,對同一事物,不同的個體可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面臨威脅或某種阻礙,焦慮人格容易產生緊張不安、恐懼的情感體驗;但在另外一些人,認為這些威脅或阻礙很小,自信有能力克服,就會精神振奮或產生憤怒,以排除威脅或阻礙。 人的情感過程與其他心理過程密切相關。例如,情感可影響感知的清晰性。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性、記憶的保存和再現以及思維的速度和指向等。情感高漲時思維敏捷、智力活動增強、動作增多;反之,情感低落時思維遲鈍、智力操作困難、動作減少或增多。情感活動常伴明顯的植物性神經功能變化,特別是呼吸與循環的變化。如驚恐時,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表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豎毛、皮膚血管收縮以及皮膚呈雞皮樣變化等現象。 持久的情緒基調會影響人們的內心體驗和行為,這稱為心境(mood)。心境好壞同客觀發生的事件以及自身感覺如何是密切相關的。健康不佳,自身感覺不良,心境亦不愉快。親人去世,悲哀往往長時間佔據了心境。暴發性的、強烈而短促的情緒反應,如暴怒、恐怖、絕望、狂喜等,稱為「激情」。正常人久別重逢時的狂喜,稱為「生理性激情」。癲癇、腦外傷或其他器質性疾病時出現暴怒乃至殺人,則稱為「病理性激情」往往有意識模糊。 由於情感是一種內心體驗,具有流動、變化性質,其差別多得不可勝數,因此難於描述和分類。通常分為: ①心境障礙或病理優勢情感:焦慮、恐懼、抑鬱、欣快。 ②情感反應異常:指對客觀刺激發生情感反應的速度、強度與持久性方面的異常,如易激惹性、情感暴發、情感脆弱、病理性激情等。 ③情感統一性異常:指情感體驗的矛盾性.、與刺激的不協調、倒錯以情感淡漠等。本節僅以最常見的幾種情感障礙作重點討論。 /*/雙相情感障礙症 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症,通常第一次發作是鬱症(女性中75%,男性中67%),共有約1/9的患者一生只經歷躁症而全無鬱症發作。鬱症發作約6至13個月,治療則可明顯縮短時間。 整體而言,雙相情感障礙症預後比復發性鬱症還差,而復發性鬱症在2年內有30~50%會有第二次重鬱症復發,若有預防性治療則復發之比例減少。 一、焦慮 人們對環境中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和災禍的威脅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況進行適應時,主觀上出現緊張和一種不愉快的期待,這種情感就是「焦慮」(anxiety)。換言之,焦慮是指一種內心緊張,預感到似乎即將發生不幸時的心境。當其程度嚴重時,則變為驚恐(panic state)。 焦慮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幾乎人人都有過焦慮的經驗。人們在考試前、即將登台演講或表演,會見重要人物,都常有焦慮的體驗。焦慮使人不快,常驅使人避開引起焦慮的事物。因此,從心理學上看,焦慮具有保護性意義。但過度的、無端的焦慮則被視為是一個醫學問題。 焦慮表現有三組症状:①緊張不安和憂慮的心境, ②伴發的心理症状。如注意困難、記憶不良、對聲敏感和易激惹。 ③伴發的軀體症状。交感神經系統活動亢進導致血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肝糖原分解、血壓升高、心跳過速、胸悶、吸氣困難、過度呼吸、骨骼肌緊張、頭痛、顫抖、口乾、兩手濕冷;副交感 性症状如多尿、腸蠕動加快、腹瀉乃至大小便不自主排出、毛髮豎起等也可 能同時出現。 焦慮時的各種軀體症状都可成為求診的申訴。如焦慮時心悸可能找心臟科醫生;呼吸困難時去找肺科醫生;胃不適、吞咽困難時去找消化科醫生;頭痛、手足發麻去找神經科醫生等等。 因此,認識焦慮有重要臨床意義。以過度焦慮為突發症状的病理心理狀態,臨床上稱為焦慮症。 有兩種類型:1.驚恐發作( panic attacks),亦稱為急性焦慮發作。 患者突然發生強烈不適,可有胸悶、氣透不過來的感覺、心悸、出汗、胃不適、顫抖、手足發麻、瀕死感、要發瘋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發約一刻鐘左右。發作可無明顯原因或無特殊情境。 *還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擁擠人群、商店、公共車輛中發作。後者稱為廣場恐怖症伴發驚恐發作(agoraphobia with panic attacks)。 例,女,26歲,一年前被毒蛇咬傷左腿,當時劇烈腫痛、心慌、神志不清、經搶救恢復。 但此後經常發生心中恐懼、胸悶、氣透不過來、手腳發麻、身體搖晃發抖,有「就要死亡的感覺」,每日發作1~2次,每次約一刻鐘自行緩解。見到繩子、帶子一類的東西也會誘發發作。 2.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表現為廣泛而持久的焦慮。程度比急性焦慮輕,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 常訴額、枕頭痛、失眠易緊張、不能放鬆、易驚跳、有出汗、心跳、口乾、頭昏、喉部梗塞感等。檢查可見焦慮面容、肢端震顫、腱反射活躍、心動過速或瞳孔擴大等。 *由於焦慮還可見於其他疾病,故應避免混淆。 如低糖血症、甲亢等可有類似焦慮徵象。藥癮撤藥症状亦可被誤認為焦慮症。焦慮亦可為腦器質性病變的早期症状或與抑鬱症一起出現。 焦慮症亦可被誤診為神經衰弱與癔症,或被誤診為心臟病等軀體疾病。 引起焦慮的常見誘因是導致衝突的情境或事件。個體感到自己的應對能力不能適應客觀情勢的要求時,焦慮就迅速產生。焦慮亦能形成條件反射。個體的焦慮素質是產生焦慮的基礎。有些焦慮性人格者從童年起就比別人膽怯、易緊張、自信不足,發生焦慮的傾向特別顯著。由於焦慮的人過分緊張、戒備,對事件的意義常發生歪曲的判斷,因此,解釋病情時應避免加劇焦慮,多採取鼓勵和必要的保證是有益的。不適當的過度檢查也會加劇焦慮,甚至引起疑病症狀。 二、恐懼 恐懼(fear)是指個體面臨危險時的情感體驗。與焦慮的不同在於,焦慮時危險尚未出現,而恐懼時個體意識到危險的現實存在。通常個體認為自己是無力克服這種危險的,因而試圖迴避。恐懼可以是正常人面臨危險的合理反應,也可見於有錯覺、幻覺和妄想的精神病人。以對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發生恐懼為特徵的一組神經症性障礙,稱為恐怖症(phobia}。 恐怖症通常分為三類:①單純恐怖症(simple phobia),如動物恐怖、登高恐怖、幽暗恐怖等。 ②廣場恐怖症,表現為對擁擠人群、商店、餐館、公共車輛等不易迅速離開的環境發生焦慮,常伴發驚恐發作。患者多有特殊的迴避行為模式。③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表現為對需要 講話或被人觀看的情境有焦慮反應,多有迴避行為。患者常有面紅、震顫、噁心等症状。 例,女,55歲,教師,2年前乘公共汽車趕往學校上課,突然一個急剎車使她跌倒。當日到教室上課時突感胸悶、心慌、噁心、中途停止上課,離開教室好轉。此後,一進教室則有類似發作,以 致不能再上大課。曾懷疑心臟病,經8次心電圖檢查均為正常。除了不能進教室上課外,有兩次在電影院看電影時亦因類似發作,從電影院逃走,診斷為廣場恐怖症。恐怖症的形成可以用學習 理論(learning theory)予以解釋。實驗證明,運用條件反射方法可以造成恐怖症。因此,通過相反的步驟也可以使恐怖症消除。 /*/恐怖症患者,尤其是廣場恐怖症,常伴抑鬱症状,有時還有強迫症狀與人格解體。這類心理障礙常不為同事、親友所理解,有些患者怕被人們看做有精神病,往往感到很痛苦。 恐怖症的形成可以用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y)予以解釋。實驗證明,運用條件反射方法可以造成恐怖症。因此,通過相反的步驟也可以使恐怖症消除。 恐怖症患者,尤其是廣場恐怖症,常伴抑鬱症状,有時還有強迫症狀與人格解體。這類心理障礙常不為同事、親友所理解,有些患者怕被人們看做有精神病,往往感到很痛苦。 三、抑鬱 抑鬱(depression)時心境同悲傷相似但持久。其特徵性症状為:①悲觀心境、自身感覺很壞;②睡眠障礙,失眠或早醒;③食慾很差;④動力不足,缺乏活力;⑤興趣和愉快感喪失;⑥自責自罪、消極想死;⑦體 重下降;⑧性慾降低 抑鬱症常有便秘和各種疼痛申訴,焦慮、恐怖、疑病或強迫症状亦很常見,尤多見抑鬱性的先佔觀念。 抑鬱症目前分類為:1.原發性抑鬱症/雙相抑鬱症/單相抑鬱症 2.繼發性抑鬱症/繼發於其他精神疾病/繼發於軀體疾病抑鬱症 (一)原發性抑鬱症 所謂原發性抑鬱症是指以往無其他症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其中每次發作均為抑鬱者,叫做單相抑鬱症 如果病史中有過躁狂發作,即情緒高漲、眉飛色舞、談笑風生、思維加速、動作增多、睡眠需要減少,那麼,這種抑鬱症稱為雙相抑鬱症(躁狂抑鬱症)。 根據症状組合模式,又將抑鬱症區分為精神病性抑鬱症(伴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神經症性抑鬱症(伴焦慮、恐怖、強迫等神經症症状,抑鬱程度較輕)。 隱匿性抑鬱症(masked depression),著重指出軀體症状突出、抑鬱症状被掩蓋的類型,提高對抑鬱症的認識可能是有益的。 (二)繼發性抑鬱症 繼發性抑鬱症除了繼發於焦慮性障礙、強迫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外,繼發於軀體疾病的抑鬱症也不少見,但易被忽略。例如病毒感染、肝炎、流感、甲狀腺功能減退、阿狄森氏病、席漢氏病以及某些藥物,如利 血平、皮質激素等都可繼發抑鬱症状。 /*/抑鬱症發生原因尚未完全闡明,遺傳素質肯定在一部分病人中起重要作用。心理社會應激因素,如意外災害、親人喪亡、失戀、被誣陷等也往往有一定作用,這種類型的抑鬱症曾被稱為「反應性抑鬱症」,以便與 「內源性抑鬱症」區別,但後來發現所謂「內源性抑鬱症」也可在心理社會應激之下發病,故目前傾向於不再採用這種分類名稱。無論原發性或繼發性抑鬱症,由於情感低落,往往導致自我貶抑,自責自罪,消極 厭世。所以抑鬱症患者發生自殺行為相當常見。鑒於這個原因,任何對抑鬱症的處理都應將防止自殺放在首要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